




為了深化對著名建筑師山本理顯學術理念的理解,并推動我院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3月31日晚,建筑學院在16教317教室舉辦了一場以建筑師山本理顯為核心內容的學術分享會。會議由建筑學院校友會秘書長易學堯主持,建筑學院師生代表共同參加會議。
會議伊始,易學堯首先明確了本次讀書分享會的宗旨,即通過對建筑大師山本理顯的思想理念的學習,深化我們對“跟大師學習”這一行為的理解與重視。他鼓勵在場的每一位參與者,廣泛涉獵各類書籍,積極參與分享討論,共同提升學術水平。此外,他還特別指出了黨建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的重要性,旨在激發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的學術熱情,促進他們更加積極地融入學術交流的氛圍中。
在主講人的分享環節,曾建森同學從日本建筑的發展歷史出發,介紹了山本理顯的細胞城市理論,并通過琦玉縣立大學案例分析了其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何飛璇同學則著重介紹了山本理顯的地域社會圈主義和“閾”空間的概念,并結合實例展示了這些理念在建筑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而羅佳鈺同學則從個人理解出發,深入探討了“閾”空間的特點及其對于家庭私有空間和社會公共空間的過渡意義。
在交流與解答環節,參會人員就“地域社會圈”主義中的人與公共空間的關系、細胞城市理論的邏輯以及山本理顯對中國建筑行業的啟發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易老師也以豐富的學識和深入的見解,對參會人員的提問進行了解答和點評。
易老師在解答中指出,盡管山本理顯的理論尚不成熟,但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仍然重要。尤其是在注重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結合、強調建筑空間對人們行為方式的影響等方面,值得學習借鑒。此外,山本理顯在困境中突出重圍的經歷也對中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有所啟發。
通過這次分享會,與會者不僅加深了對于山本理顯及其建筑理念的理解,也在交流中獲得了新的思考和啟發。未來,期待更多這樣的學術交流活動,為學術界帶來更多的創新與啟迪。
(文/楊斯嘉、許紛飛 圖/許紛飛 一審/楊斯嘉 二審/李家春 三審/熊鷹)